你必須知道的公民課:沒有老師會拒絕想學習的學生
你這樣不就又增加另一堂課嘛?會不會太累
當我的夥伴聽到我要幫一個學生增開課程時,擔心的詢問。
對老師來說備課是艱鉅任務
坦白說,這學期的課程幾乎已經超載,對一位體制外的老師來說,沒有課本的從零開始,每一堂課都是硬仗。舉個實例,我將國中公民課第三冊政治生活的第一章「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及第六章「政治參與及選舉」合併上課,簡單幾頁的課本內容,我卻要備課超過半個月。並不是瑋瑋老師拖台錢,而是內容涵蓋了政治學許多基礎課程,參考書目跨足科普及專業,同時尋求適合國中生的影片教材及活動,知識轉成課程設計也都是時間。
但當這學期在跟一位學生談起社會科的課程設計時,他很坦白的說,內容我實在沒興趣。在我很擔心他就想就此全部社會放棄時,他告訴我,可是我很喜歡之前你幫我上的公民課的轉型正義,忠瑋,你可以幫我上公民課嗎?
忠瑋,你可以幫我上公民課嗎?
啪的一聲,這句話打到我心裡。我沈默了一下,並不是不想,但答應了就要非常耗力,也要讓他有所學習。仍然看了一下書架,隨即拿起一本書。
你看一下書的內容,喜歡什麼主題,這學期我們就來討論吧!
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有成就感的事莫過於,學生擁有強烈動機想要主動積極學習,這時,你怎麼捨得拒絕。
學生拿到的那本,是公民課科普書籍,許多內文其實並沒有嚴謹的研究結果,有點像作者的心情感受及綜合過去社會科學的學習經驗,然而他訂了七個公民課主題,我認為學生可以從中先粗淺的認識公民課大概有哪些範疇。
從遲疑到答應真的不久,但答應後才是痛苦的開始。(笑)
自由、教育未來、國族衝突
不到一天,這位學生就看完書,並告訴我他對這三個主題都非常有興趣。「哇」,我內心驚呼了一聲,但當然不顯於外表,這些主題都相當不容易,我再次重申,這些都不容易喔,但顯然他興致勃勃也不在意難易。
於是我開始著手在一週內設計課程,在這短短時間內要有課程產出,選擇成本最低的途徑就是從既有書單下手,於是我選擇以下的書(也許運作起來,還會調整書單):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談自由主義中的功利主義
- 《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看《正義》一書中的道德兩難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談高教的問題
- 《做工的人》:談工作的想像
- 《想像的共同體》:談國族概念的形成
-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從難民看族群衝突
整體課程呼應偉瑩老師課程發展中提到的「大概念」,從「觀點看法(Perception)」發展課程脈絡。我將「觀點看法」定義為「能夠從問題意識中統整不同觀點,並產出自我看法」。
功利主義真的是你的愛嗎?
課程就這樣在一週後上路了,也感受到自己因為不停規劃設計課程,腦袋的運思有稍稍變快的趨向。
週二我們一起談了第一個主題「自由」。我利用《正義》一書作為自由這個主題的脈絡。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最適合最為開場。
當人的情感只建立在快樂跟痛苦上,那只要能讓快樂大於痛苦的決定,就能符合最大幸福的功利
開頭我用了《正義》一書中提到的「船難」故事,落難的船員是否有權力決定誰該死,透過一個人死來解救大家的飢餓。想必這個經典的命題大家都聽過,這學生也不例外,一聽到就急著跟我說我聽過了。然而娓娓道來內容並配合上不同立場,我要他思考:哪個立場符合你的想法?其他的立場為什麼你無法接受?
學生毫不猶豫就選了「立場三」,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殺人。話題就在此發酵,我又繼續補充:
如果連奄奄一息的帕克,同意用抽籤決定誰該死拯救大家,這時候又抽到自己,這樣可以嗎?
不可以!抽籤目的就是為了活下來,但過程就是會有1/4的機會讓一個人生命從活著到死亡,這就是殺人。
學生很堅持立場及我一再挑戰他的思考。
那什麼狀況下你允許,可以死一個人救其他人?
他遲疑了一下,然後回應,除非帕克自願死亡或是帕克已經死了。學生在意的是有靈魂的生命怎麼可以就這樣殺了他,「靈魂本位」是他中心思想。筆記寄到這邊就先擱著,因為今天要談的功利主義已經有點偏題,但透過這樣的討論,我們都更清楚他的立場及面對事情的態度。
叫化子的「被選擇」
回到功利主義,我用《正義》一書中邊沁的經典提議,功利主義的乞丐管理。
簡言之,以功利主義評估,路邊乞丐對於大部分民眾都是不舒服的,因此邊沁建議,把所有乞丐都關起來。當然邊沁不忘叫化子的功利,他認為悲慘乞丐應該都是多數的,因此讓他們離開街頭到勞役所應該是快樂的。而勞役所的所有經費也不應該是全民買單,因此邊沁建議要透過付出勞力來自給自足,滿足他們自己的生活所需。甚至房間分配也是符合功利主義,「很吵的人跟聾啞者關在一起」、「畸形怪狀者跟失明者關在一起」。
介紹完後,我再問學生,你覺得呢?
學生面露難色,且陷入苦思。
這一切都很合理,功利主義符合最大多數人幸福也很棒,但為什麼做起來卻這麼不合理。
我藉著追問,那你認為「不合理的原因是」?我們一起逐一討論列下個點,讓我驚訝的是,所有討論的重點,都是《正義》一書列出的反對者看法,然而學生並沒有事前閱讀過。
- 快樂痛苦是無法計算的,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
- 人性尊嚴的泯滅(他有一種堅持不想要說「人權」)
- 未曾思考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
酷吧!當我們一起列點完,我認為今天的課程目標已經完成,而此刻他也已經耗盡體力,是很久沒見過的認真。
忠瑋,明明不到一小時,但我卻覺得今天超累。誰在跟我說功利主義很棒,就來挑戰看看。
說完我都笑了,這真的是最大的成就感,課後他主動詢問我下次主題,想要事前預習,我要求他將今天課程內容做出統整。
最後就用他統整的內容跟大家分享作結:
用利益計算的社會邏輯:
在課程中,提到的乞丐集中營邏輯是:「如果讓所有人都享受到比以前更好的待遇跟生活環境,這樣的機制無論用什麼手法,在邏輯上都符合正確的決定」。
這個說法跟立場,在邏輯上是完全找不出瑕疵跟問題。這樣就很像,就像公司長期合作的廠商,(廠商)已經沒有能力負荷。(考量)公司接下來的展望,於是把原本的廠商過給子公司,而母公司尋找更適合的對象。
原本的廠商有了新的合作(公司)對象,對方需求也符合工廠規模,也不會有一天到晚被客戶罵,同時原本的母公司也有了更好的合作對象,讓公司規模擴張可以不受阻攔,可以增加收入,維持和諧關係。整個事件裡只有可能多花那一點點的時間成本,哪裡會有人說不要呢?
把乞丐關到類似社福中心的地方,乞丐不會無所事事,路人不會在因為看到乞丐而心情不好,整格國家的勞動人數又增加,這樣的政策好像也說不上荒謬,但是我嘗試解決幾個問題的盲點:
1.人對於自己的認知,大多是來自於跟社會周遭其他人事物的比較。所以將乞丐關在一起的心態,是來自於你認知到自己的社會地位,比你用某種特定價值或是單位歸類出來的人高。以此類推的話,任何人都應該被關到集中營裡。
2.承第一點所說:「自己的社會地位,是用某種特定價值或是單位統計過後的定位」。如果我先假設我這個論點是正確的,那麼每個人都應該都要有一份能力統計表(像賽爾號哪樣攻擊、防禦、生命(誤)統計表中的內容可以各種款式各種花色應有盡有),而且政府的評論方式,每項都要有精確的評斷標準,低於平均之的人應該被抓去集中營。
3.即便政府真的生出了這樣的評判表,最大的問題還是沒解決:如何是有公信度?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的經歷所拼湊組合而成的,而你眼裡所看到的缺點,其實只是他部分缺點的過度放大,所以真的沒有任何的權利,去把人類階級制度化。
而在航海員遇難的故事裡,所要討論的是:「如果犧牲可以造成更大的效益,無論犧牲什麼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