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現場:如何舉辦一場「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生營隊

為什麼放伴除了陪著老師設計課程,還要舉辦學生營隊?

營隊上營前一天,一個夥伴突然問我。可能是看過其他單位辦學生營隊通常都吃力不討好,很好奇主揪是不是神智不清才想做這件事。

也許這也是很多朋友的疑問,但必須說,我非常清楚為什麼要做,而且這更是放伴重要的目標活動之一。

從去年成立放伴時,理事長王希與我就興奮的說,這些議題除了對老師,如果能直接深入讓學生認識,那該有多好。我們期待,一個真正能學習的營隊,能帶著學生看見議題的廣度跟深度,更能引發開始行動的想法,深植公民力在學生心中。

舉辦學生營隊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故事就這麼好傻好天真的走下去。

活動主視覺

工作人員也是學習者

我邀約了珊如、亮宇成為營隊總召,珊如是在「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創新教育師培計畫」中認識的夥伴,腦袋清晰的他,一點都看不出來還是大學生,同時擁有台大師培生的身份;而亮宇則是2018年在師大師培課程修課程同組的夥伴,物理所的他,卻在後面兩次我跟夥伴舉辦的社會議題教師研習上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擁有自然科學的理性又有社會科學的感性。

兩位的積極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們決定要辦營隊時,毫不猶豫將兩位拖下水,兩位也毫不猶豫的跳下坑(?)

從2020年9月這個團隊正式成立,成員僅有3人。當我們開始要準備招募夥伴時,我向兩位總召說明我的想法,我希望打造一個「能學習」的營隊,來籌備的工作人員也能學習。當下珊如疑惑的表情,至今我仍印象深刻,他告訴我,他仍然無法想像為什麼邊做事還能邊學習。但我肯定地告訴他一定可以,我們也就跟這樣一起前進,現在想想還真是感謝他們願意這樣相信這一個理想。

我一直都確信,活動舉辦者跟參加者的心志一定是互相影響的,如果我們想打造一種學生能學習的營隊,那麼舉辦活動的工作人員也必須是一直學習成長的,而後事實確實證明,夥伴們除了完成營隊任務外,也獲得「媒體/資訊判讀」及「設計思考」許多新想法,也打開大家對於議題帶入教育現場的新認識。

我們邀約了共14位夥伴,背景除了有台大、師大師培生外,還有對教育創新有興趣的大學生及在職教師。這個團隊不只是跨校、跨系,還跨越了學生跟社會人士的界線,坦白說一切真的不容易。

這些工作夥伴除了要準備營隊部分行政程序,還有專業知識補足、引導技巧培訓等,籌備內容比起單純準備營隊,更像是共學團隊,帶大家不停學習、互相激盪想法。

全體工作夥伴尬笑

能產生行動的課程設計

相較於過往的媒體識讀課程,這次放伴主打從媒體識讀到資訊判讀,我們期待帶給大家是更積極的判讀行動,不只是認識。

架構是以「高中一學期多元選修」來規劃,也因此營隊課程的規劃,事先設定整體「課程目標」及「學習成果表現」,再來確認每一堂課的安排。

從一開頭臺師大大眾傳播所陳炳宏教授談「假新聞在台灣社會的現況」、接著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胡元輝教授介紹「事實查核中心如何查核假新聞」、到放伴王希理事長銜接「除了新聞,其實不實資訊也影響著台灣民眾」。這樣的脈絡希望學生知道的是,從假新聞到不實資訊都是台灣現在遇到的現況,而且狀況不單只是「不要轉分享」這麼容易。

再來IORG共同主持人游知澔老師的「科學資訊溯源」、法律白話文運動王鼎棫主編的「法律對於不實訊息的『懲假』及『抑假』」及家庭診聊事的「跨出同溫層的對話行動」,都是希望學生知道面對這些不實訊息傳遞過程,我們有什麼方式面對。

最後透過全體工作人員一起建構的設計思考課程「優化青年資訊判讀體驗」,讓學生結合所有課程內容,找出關鍵問題,設計出一套優化青年資訊判讀體驗行動,讓學生知道面對這樣的實況,我們不只是無能為力,而是可以行動。

2021放伴社會議題營課程表

以解決事情代替提出問題作為團隊核心

這個團隊遇到幾次一度以為辦不下去的困境,一次是一直湊不齊大家時間,一次是爆發本土疫情,令人感動的是,用解決問題取代抱怨,成為大家在過程中一直努力的事。

始終相信,沒有人有義務要犧牲自己來成就一件事,每個人都在過程中願意投入或不願投入,一定都有其理由。

當珊如、亮宇跟我發現工作人員因為時間、生活現況等考量有很多無法出席籌備的理由時,我們決定先見到大家好好聊聊對於營隊的想法,平常大家能湊齊的時間不易,但利用一個吃飯時間,好好談談,成為大家很重要的溝通機會。

接著分散籌備單位時間,原本希望全體出席的籌備,改成小單位的課程,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員在上營前都能完整籌備。

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轉變讓原本向心力不足的團隊,因為轉變籌備模式,成為了互相補位的團隊。

利用吃飯建立的對話契機

以為團隊凝聚了就可以開心上營,沒想到一週前卻爆發本土疫情。這重重的一擊讓台灣各大學營隊/活動幾乎停辦,放伴也面臨一樣的挑戰。

考量社會觀感跟科學化舉辦營隊該怎麼兼顧,我們先用了衛福部相關舉辦集會的指標進行質性分析,並同時電話聯繫家長直接說明續辦。而也因應疫情隨時可能變化,備妥了線上版營隊方案。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一週內的事,沒有經驗的我們,卻做出了我們能做的最大值。

續辦公告

上營期間,每天晚上的工作人員檢討成為最溫馨的對話場域,現職老師在白天課程成為觀察者,晚上檢討會時給予學生隊輔很明確的引導技巧建議跟討論,也在隔天投入小隊進行協助。在放伴營隊現場,大家直接組成教育現場的「協同教學」,對於即將踏入教育現場的師培生來說,現職老師的協助成為他們帶小隊很大的助益。

建立一套學習者為主題的學生營隊模板

我們從3人團隊,走到近20位工作夥伴,到最後有50人營隊。

1/30–2/1放伴就這樣舉辦了三天兩夜的營隊,14天後也度過疫情風險安全期,兩個月了,也確實台灣暫時安全無虞,我們算是平安舉辦了疫情間的學生營隊。

參與學生回饋:「這是一個很溫馨的團隊,可以感受到大家是為了教育或為了社會而努力著,他們在旁邊觀察的時候眼睛其實很像在發光」。我想這是對於這場活動最大的肯定及結論。

但,下一步呢?

放伴希望:

  1. 能把這樣的課程架構複製到更多學校,讓原本就要舉辦學生營隊的學校,可以有另一種營隊模式參考。
  2. 將成功經驗分享給現場老師,讓大家知道議題融入其實可以這樣設計。
  3. 帶著其中一組學生設計思考的提案到教育黑客松場域,讓他真正被實踐。

這些理想都需要時間,也需要人力,但我們會慢慢繼續走下去。無論如何,2021營隊這一步路,都為改變教育又推進了一點,謝謝所有支持這場活動的朋友,也以這篇文章紀錄這難忘的故事!

營隊大合照

感謝:

珊如、亮宇、承修、迦臣、薪淳、志臻、梓瑄、麒文、子芸、國毅、翊綺、汶霜、品帆、家敏、培雅、聿蓁、羅生、正翊

一起完整這次一期一會的營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