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現場:第一線老師給「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回饋

「面對時代快速變遷,很希望這次的白皮書能作為『地板』,讓所有關於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在此基礎上持續累積」。

3/3參與「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第一場分區實體諮詢座談時,我向本次白皮書的主筆者之一,陳順孝主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真切的回饋。以作為第一線教師及陪伴第一線教師的團隊負責人,表達教學現場的觀察與需求。

兩年來,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從社會議題開始,持續推進國教(國小、國中、高中)現場實踐具有「社會行動力」的教案/課程,「媒體與資訊素養」議題正是我們主打第一個議題。而在議題教育的推進中,我們看見老師的焦慮、徬徨、無助,但也同時看見了渴望改變、渴望被支持的一股力量,持續湧現。

放伴以長期穩定的陪伴,與教師前進。(圖片攝影學校:高雄市岡山國中)

陌生的議題,卻成為9大核心能力

108課綱訂定的9項核心素養,其中一項「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明示了「具備媒體與資訊素養」為國教階段應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並且這個能力是不同學科都要帶入的能力(跨領域的能力)。然而新課綱執行三年來,我們面對許多老師急迫的擔心:

到底該帶給學生的媒體與資訊素養課程是什麼?

9項核心素養意義,並非把原本要在大學以上教學的媒體專業,提早在高中以下課程實踐,而是要培養學生能力。但「那個」課綱希望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成為令老師們徬徨不安的論述。

12年國教總綱B2核心素養。

為什麼老師這麼想學習這項能力及其課程設計?單就放伴教師研習的邀約可以顯而易見,從2021/9迄今,媒體議題邀約達40場,然而東南亞移工議題僅8場)

實際接觸的上千位老師,他們的分享及邀請放伴原因,大概可以整理出以下幾點,同時我也將實際現場的觀察用更完整的文字紀錄:

  1. 【老師看待學生】使用的媒體已經改變
  2. 【老師看待社會】生活已緊密與各種媒體資訊扣連
  3. 【老師看待自己】教師專業領域的侷限

親子天下在2019年一份調查中指出,現在青少年主要接收新聞的管道是「網路」,而使用的平台是「youtube」。這麼聽起來似乎一點也不意外,但把世代放入討論,教書超過10年、20年、30年以上的老師,應該就能看到與青少年明顯的差異。

有老師曾經問我們:「我也在課堂上帶過媒體識讀,但效果不佳」,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師以「讀報」作為其媒材,而許多學生們可能從小到大幾乎沒看過報紙,使用媒體的改變,成為教師教學上會遇到挑戰。

有聽說的「IG」、「YT」已經不容易理解,那更不用說持續變動的數位媒體,「抖音」、「小紅書」等,過往可能以「年」作為單位變動的青少年媒體內容,現在可以說「月」、「週」、「天」,甚至是「小時」快速更新。

於此同時,老師也明顯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有老師遇過學生拿「內容農場」文章挑戰課堂內容、學生自己創「靠北版」公開的討論學校事務、也會處理學生透過網路交友遇到的「性勒索」。當然也有其他有助於學習的面向,以我來說,拜賜網路普及跟學生都有電腦,我可以於課堂中快速讓學習到課堂延伸的學習資源,透過網路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力」,這也是這樣的時代下更顯而易見的優勢。

學生使用媒體資訊的去中心化,讓每個人不再只是單純的「閱讀跟接收的閱聽人」,更是「資訊生產的角色」。

面對這些變化,老師們真的很有感。但回到自己本身,教育是以「領域」作為區分,過往所謂的「媒體識讀」是公民科中的課程。如今108課綱的施行把這項學習內容抽掉,取而代之的是以一個更高層次的「9項核心素養」,期望「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實踐在各領域。

試想這個情境,從10幾20年前的師培體系畢業時,根本沒學習過「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該如何教的老師(公民科可能比較熟悉),突然3年前被告知要放入自己課程落實這項能力,一時半刻到底該怎麼做。這是許多老師真實的心聲。

老師改變,學生會更有行動力

這兩年放伴走遍台灣各地,接觸上千位老師,也實際陪著幾所學校實踐議題課程,並改變了學生課程。這當中看見的多感動故事,也讓我們更肯定,教育的改變需要長時間,可能很緩慢,但那個改變卻很踏實,且長久。

桃園市南崁國中就是放伴其中一所陪伴的學校,這群老師看見了「媒體與資訊素養」議題的重要性,並不是放棄等待,而是積極尋求各種改變途徑。

2020年起,放伴與南崁「媒體議題教師社群」開始發展學校本位的「媒體」課程。這個社群是從少數老師自願發起籌組而成,來自不同領域,利用自己課餘時間一起精進媒體專業議題,並嘗試設計成學校全年的課程。

南崁國中課程施作後的合照。

老師從一開始很害怕上「陌生」的議題課程,到後來自主籌主「讀書會」增能,參與老師明顯看見,自己因為要不停設計全新的課程,過程中自己也改變了,感性的跟我們分享:

再次感謝放伴,讓我們南崁國中能有這樣的機會長出一個這樣的社群,希望能為我們這間老化的學校,注入新的好的工作文化

參與過這樣課程的學生,也從「什麼都不知道」,到「開始有意識面對資訊」,回覆自己的學習:

以前我看到什麼訊息不會去思考他的真假,就直接相信。課堂後我會判斷發出訊息的網站是否可信。

這些努力,也讓南崁國中成為今年教育部中小學媒體素養教案設計競賽「特優」。獲益最多的是他們的學生,因為課堂開始有新的風貌,學生的能力也更踏實的在學校慢慢被建立培養。

截圖至「南崁國中」Facebook粉絲專頁。

媒體議題課程的推動,教育現場需要實際的陪伴支持

南崁經驗讓放伴看見,現今推進「媒體素養教育」,需要內外協力。內在老師願意調整自己並建立跨領域思維、外在專業團隊用「高中以下」適合的語言帶入專業。才有可能在「陌生、複雜、即時」的媒體議題上,持續在國教階段推動改變。

2002年教育部公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內容重要的核心目標是「健康媒體社區」(Healthy Media Community),並透過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達到目標。

其中針對釋放與賦權白皮書中說明如下:

「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被媒體左右; 更能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

「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 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產製創意的、良 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味(community standard),從而提高社會的 文化品質。

坦白說,作為一個20年後再閱讀這份白皮書的教育工作者,這份白皮書的概念跟理想是很先進的,放置現今仍非常適用。

但問題應該是,如果現在這個理想還沒達成,我們還要補足什麼才能更接近這樣的教育終點?

很感謝很多業界前輩團隊持續在這條路上努力,讓理想的推動能持續前進,而這次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會預計於今年11月完成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更是令人期待。

放伴有幸在這推動議題教育的路上參與其中,就我們所看見教學現場需求,想給予本次白皮書一些回饋:

  1. 媒體教育需要的不是單純大量演講或更多的法規要求,而是具體支持教師落地在課程的策略
  2. 媒體素養的培養,在高中以下期待是跨領域的能力養成,因此白皮書中也希望增加更多非專業領域內淺顯易懂的語言
  3. 距離上一次白皮書公告已即將滿20年,新的白皮書在20年後的現在即將完成。面對變化快速的時代,未來媒體教育應該無法再等20年,新的白皮書應該成為地板,為納入更多時代變化的內容,並具有彈性的持續更新

這是我作為第一線教師、陪伴第一線教師的團隊負責人的回饋,您是各界關注議題教育的夥伴,也應該把握這次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一起為台灣建立新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

分區諮詢會:連結請點我

粉專:2022 TML 媒體素養白皮書

--

--